编辑/李固
随着陈芋汐、全红婵组合获得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中国跳水队在过去的40年里,一共获得超过50块奥运金牌,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跳水项目奥运金牌数量超过50块的国家。
为此《新浪蜂鸟》通过查阅资料,试图总结出中国跳水队强悍的原因。
强悍原因之一:永远比对手年轻
中国跳水崛起的背后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年轻化逐渐成为我国跳水制胜的法宝。也正是在1984年之后,跳水新星犹如井喷式出现。
从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以及斩获奥运金牌的年龄分布来看,从1982年至今,入选国家队跳水队的年龄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在1990年以后的女跳水队员,基本稳定在12-13岁左右。
1982年,17岁的周继红入选国家跳水队;
1985年,15岁的“跳水女皇”高敏进入国家队;
1990年,后起之秀伏明霞也被选入国家跳水队;
1993年,12岁的郭晶晶入选国家跳水队;
1998年,吴敏霞13岁也随之进入国家队;
2004年,12岁的陈若琳被周继红相中,选入国家队;
2016年,12岁的张家齐入选国家队;
2018年,未满13岁的陈芋汐进入国家队;
同年,11岁的全红婵进入广东省队,而后突飞猛进,12岁开始训练十米跳台,13岁入选国家队。
同样我们的冠军年龄也持续呈年轻化趋势。
以女子单人10米台为例:
周继红获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0米台跳水冠军时19岁;
1988年汉城奥运会许艳梅夺金时17岁;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伏明霞13岁夺金(还差20天14岁);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冠军依旧是伏明霞,那时的她也才17岁;
2008年北京奥运会,16岁的陈若琳斩获金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依旧是20岁陈若琳的冠军;
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年仅15岁的任茜夺得冠军;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14岁的“黑马”全红婵震惊世界。
此外,《新浪蜂鸟》还统计了此次巴黎奥运会三个国家的跳水运动员年龄分布。中国跳水代表队的平均年龄在23.5岁,日本代表队的平均年龄在25岁,澳大利亚代表团的平均年龄在25.2岁。
其中,中国女子双人10米跳台的平均年龄为18岁,全红婵17岁、陈芋汐19岁;而澳大利亚女子双人10米跳台的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运动员伍立群32岁,运动员埃利·科尔18岁。
不只是客观数据,《体育科学》所发布的《我国跳水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选材研究》的论文中也有资料论证这一说法。
少年选手由11岁左右进入专业队后,在系统的专项训练安排下,身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训练可达到技术的高峰状态,根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在15岁前皆为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此时的少年体重轻、身体柔韧性好,这时再施以系统的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完全可以满足跳水项目要求的“难、稳、巧、美”。
因此,14岁左右出成绩对跳水项目来说是完全可能的。
伏明霞13岁、孙淑伟14岁获世界冠军,熊倪14岁多获奥运亚军皆是证明。
成为全国优秀选手的平均年龄,对于选材有很大的提示作用,如果专业队选手,特别是跳台女子选手到了16岁还出不了成绩,那以后成为顶尖选手的可能性相对就小。
因此,对跳水优秀运动员的选材,主要着重于12~16岁的专业队小运动员,而国外基本都是已经发育成熟之后才开始系统的训练。
从中国跳水队近30多年来培养的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中,可以总结出,男运动员平均8.3岁开始接受训练,通过7.6年系统训练,在15.9岁首次获得好成绩;女运动员平均8.6岁开始接受训练,通过5.5年系统训练,在14.2岁首次获得好成绩。
从《我国跳水运动员成才年龄特征》一文中,可以看出,中国不同年代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从上世纪70年代平均10岁发展到80年代平均8.2岁,至90年代平均7.5岁,低龄化的进程有所减弱并开始稳定下来。
而且随着跳水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教练员训练手段的日趋成熟,运动员的成才时间有越来越提前的趋势。由于运动员的初训年龄开始提前到6~7岁,20世纪80年代,我国选手首获世界冠军的平均年龄是18.9岁,到了90年代后,这一数字变成了17.4岁,而2000年以后平均只有16.2岁。
而从《我国跳水运动员成才的年龄特征》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优秀跳水运动员通常较早开始训练,并且成为精英运动员也相对较年轻。这表明中国跳水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和年轻化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强悍原因之二:向裁判等领域的人才输送
中国跳水梦之队曾经在各种国际赛事上被主观压分,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名将熊倪神仙一跳却被压分,最后一分之差输掉金牌,被公认是跳水史上最大的黑幕。
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女子3米跳板双人决赛的角逐中,伏明霞和郭晶晶技术难度系数很高,表现近乎完美,最后摘得银牌,彼时舆论颇有微词,认为裁判给了俄罗斯队员更多的印象分。
可以看出,跳水成为我国势在必得的强项后,又出现了新的隐形压力,奥组委对中国选手检查更加严格,判分上存在压分的嫌疑。
其实,很早之前,我国就在跳水权力层布局,现在很多跳水冠军都是跳水国际赛事评委,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跳水运动员的参赛公平。
中国跳水运动员转型为裁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8年。
前全运会女子1米板、3米板第三名,曾入选过国家队并夺得过世界亚军的饶琅,正是裁判系统的一员。
饶琅自2000年退役后,一边担任重庆跳水队的教练,一边从事着裁判工作。
2008年,她凭借出色的专业知识,被国际泳联破格提升为国际跳水裁判员,并最终通过了北京奥运会的裁判选拔考试,成为了奥运会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跳水打分裁判。
2008年、2012年、2016年三届奥运会上,饶琅都出现在跳水比赛的裁判席上。
另外陈安平作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已经成为了国际级跳水裁判,同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担任了跳水比赛的裁判。
这届巴黎奥运会上,郭晶晶以崭新的姿态重回跳水赛场,她不再是参赛选手,而是成为了国际级跳水裁判长。
裁判长的工作,是在裁判员之间评分有分歧的时候,被征求并给出最终意见,对跳水比赛的结果有话语权。
如今,郭晶晶已成功跻身世界泳联跳水官员 a 级名单。
2012年开始,郭晶晶不断担任一些跳水比赛的裁判角色,不断地积累相关经验,并且需要参加国际裁判考试,获得裁判资格,这才有了这次巴黎奥运会裁判者的任职。
2021年,郭晶晶接受了香港01新闻的采访,在采访中,她表示,首先要和老一些资历的裁判学习怎么去打分做评估。
“在裁判的组织里面,大部分都是欧洲人,他们很多人都会抱团。我们也是需要多一点的人,在这个组织里面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有更多的决策权,可以有更多的人进入到这种国际组织来。那对我们整个体育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亚洲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不是只做裁判的工作,也要做跳水比较大的发展,比如说每年比赛的地点和规则都是我们需要讨论的。”
早在东京奥运会时,郭晶晶便以世界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其中,致力于确保比赛评判的公正性。此后的多哈游泳世锦赛,她也继续监督裁判工作,深度参与赛事规则的执行。
小将全红婵在全国跳水锦标赛中完成207C动作,后来出现裁判打出8分压分的事件,当时引发观众强烈不满,国际泳联考虑到这一舆论情况,对该裁判展开调查。
郭晶晶作为国际裁判长对此次打分进行监督,确保比赛公正性。
周继红则是第一个意识到裁判系统里有中国人的重要性。她曾经表示,我们在体坛缺少的是话语权,而不是优秀的运动员。
周继红早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努力学习并掌握了流利的英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确保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自身权益。
在国际舞台上,周继红不仅表现出色,而且也遭遇到了中国队员被故意压分的情况。她毫不保留地当众质疑比赛公平性,大胆开麦。
有报道曾说,周继红鼓励退役的跳水女运动员往裁判这方面走,“当天平失衡时就去做那个天平,同理公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公平不是女性都回归家庭做个贤妻良母,男人们才会施舍的,是你得去掌权,让公平从你手下诞生。 ”
强悍原因之三:基础设施的差别
竞技体育也是一场训练硬件的博弈,国情不同造就了跳水成绩各异。
首先是国家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别。
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看,中国的投入领先于其他国家。
根据2018年调查的数据显示,开展跳水项目的省市有19个单位;到2020年奥运会周期,开展跳水项目的省市发展到22个单位;2024年奥运会时期,开展跳水项目的省市由22个单位发展到25个单位。
从梯队结构和地方布局来看,也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018年调查显示,国家级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省级基地有32个;到2020年奥运会时期,国家级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到27个,省级基地发展到35个;2024年奥运会时期,国家级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到30个,省级基地发展到37个。
美国曾经也试图走过加大投入经费,集中训练的办法,但最后无疾而终。
2005年,在美国奥委会的支持下,原计划为期4年的美国跳水训练中心成立,这里聚集了全美大部分顶尖跳水选手,拥有两名专职教练和一支包括医生、体能训练师、心理医师在内的保障团队。训练所需的各项经费,均由美国奥委会提供。
可惜好景不长,崇尚个人主义的运动员们纷纷离开,回归家庭或学校生活。
曾在美任职跳水教练的李宏平曾表示,“家庭观念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美国人无法适应长时间‘抛妻弃子’的集训。此外,美国人更习惯各自为营,不希望所有的好处都集中在小部分人身上。在他们看来,只有每人都能分到一杯羹,那才是公平的,所以对从上而下的体制并不太愿意接受。”
强悍原因之四:陆上训练秘籍与充足的训练量
中国跳水有个秘籍:陆上训练。一部有关跳水的纪录片曾展示,中国跳水队最大的秘籍是强化陆上训练。
跳水是一个高负荷的运动,每天上跳台练习跳水的次数不能过多,而且国内很多地方其实很难找到带跳台的标准泳池。
想要出成绩,就必须广撒网召集人才,还要给这些苗子足够的训练。
期间,陆上训练在中国跳水队发扬光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加强陆地上可行的基本功训练。二是在堆满海绵之类的柔性填充物的池子进行安全地跳水基本动作训练,借助保护带,由教练辅助运动员在陆上进行空中翻腾、转身等动作的训练。
陆上训练法一直在改进完善,也随着中国援外跳水教练输出到其他国家。
压水花最初就是中国跳水的独门技术,是80年代初中国队在国际比赛中成绩突飞猛进的法宝。
因此,中国跳水的模式和其他国家的跳水模式完全就是职业与业余的较量,起点不同,场地设施、训练方法和时间、大赛奖励等,国外都无法跟中国相比。
此外在其他硬件上,中国也领先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在一般省市队,我们陆上场地平均有8块弹板、12块弹网。在美国一些兴趣俱乐部,只有弹板和弹网各一块,场地还是露天的。
李宏平表示,“同样是奥运冠军,中国选手动辄能得到上百万元奖励,美国的奖金只有3万美元。”
国外运动员的个人观念和管理体系也同样决定了他们不会为跳水花费太多时间。
中国首个女子跳板世界冠军史美琴曾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说过,“体育就是练,我们那个时候练得是真苦,现在也还是这样。早上6点钟出早操,练到晚上8点半,之前我给在国家队的教练打电话,那时候是晚上9点钟,他们也才刚回到房间。”
“全天训练的方式没有变过,礼拜六也要练全天,礼拜天就算休息也会让你上午半天去‘活动活动’,没有一天会给你很轻松的休息,整个训练的节奏和环境都是紧绷的,不会松散下来。”
国外的运动员则松散得多。李宏平感触深刻,“中国选手平均每天训练8小时,美国大学则规定运动员每周训练不能超过20小时。夸张点说,中国队员练一年,等于在美国练十年。质量来自数量的积累,差距显而易见。"
此外,中国跳水队还会返聘有高级文凭的退役或退休教练员,并多渠道选拔高素质的教练员,增加其数量。
中国跳水队凭借独具一格的训练模式和培养理念,跻身跃入世界一流队伍,并常年包揽跳水项目金牌。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更有全红婵、陈芋汐、练俊杰等强将出战,中国跳水梦之队的故事将继续在巴黎上演。
参考资料:
1、《我国跳水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和选材指标体系研究》——《体育科学》
2、《我国跳水运动员成才的年龄特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2011年全国男子跳水锦标赛裁判员评分的客观性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4、《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中国跳水项目后备人才的现状研究及展望》——山西大学
6、《中国体育产业投融资机制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7、《专访|跳水皇后落地做奥运裁判——郭晶晶:希望在体坛有更大话语权》——《香港01》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