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中华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我们迎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最为过硬的软实力之一。基于此,“体育文化与历史”将定期推送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文章,以期传播我国悠久而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广博的弘扬。
高脚球,前名踢柚子,又称踩高跷踢足球,源于红水河流域的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吾隘乡那地一带,为那地一带壮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历史起源
据民间传说,那地州在南宋时西面营盘山上生有一株仙人柚子,传说是吃了柚子能长寿,时年中秋节令数以千计的男女青年争吃果子。那地州土司罗世念为平定人心,在第二年的中秋时节开展了踢柚子盛会,踢胜者多有奖励,后被定为柚子成熟时的中秋节进行比赛。
据民间传说,那地州在南宋时西面营盘山上生有一株仙人柚子,传说是吃了柚子能长寿,时年中秋节令数以千计的男女青年争吃果子。那地州土司罗世念为平定人心,在第二年的中秋时节开展了踢柚子盛会,踢胜者多有奖励,后被定为柚子成熟时的中秋节进行比赛。
近代逐步发展为 踩着高跷踢,并 用足球代替了柚子。参赛者踩在高跷上,无论奔跑、拼抢和触球都只能用踩着的高跷,整个比赛显得别开生面。
近代逐步发展为 踩着高跷踢,并 用足球代替了柚子。参赛者踩在高跷上,无论奔跑、拼抢和触球都只能用踩着的高跷,整个比赛显得别开生面。
每遇传统节日即进行比赛,沿袭至今。
每遇传统节日即进行比赛,沿袭至今。
展开全文
赛事规则
高脚球比赛场地与篮球场一样,两头设两个门,不设守门员。比赛时分为两队,每队10人,每人1副高脚排。
高脚球比赛场地与篮球场一样,两头设两个门,不设守门员。比赛时分为两队,每队10人,每人1副高脚排。
比赛时,在场地中开球,双方队长争球,得球一方互相传递攻门,另一方拼命进行拦截抢球,同时可用高脚踢对方的高脚,双方可以互踢,谁被踢脚触地罚出场1分钟。
比赛时,在场地中开球,双方队长争球,得球一方互相传递攻门,另一方拼命进行拦截抢球,同时可用高脚踢对方的高脚,双方可以互踢,谁被踢脚触地罚出场1分钟。
两边大门前设有一个半 圆形的 保险圈,假设甲方踢球踢不进门内,球落在保险圈内,乙方不得进入圈内抢球,只能围住甲方队员猛踢其高脚,不能让甲方队员进入圈内踢球,甲方队员可以进圈内,这时双方互相对踢,如甲方1分钟内不能进圈击球,则判由乙方发中点球,比赛继续进行。
两边大门前设有一个半 圆形的 保险圈,假设甲方踢球踢不进门内,球落在保险圈内,乙方不得进入圈内抢球,只能围住甲方队员猛踢其高脚,不能让甲方队员进入圈内踢球,甲方队员可以进圈内,这时双方互相对踢,如甲方1分钟内不能进圈击球,则判由乙方发中点球,比赛继续进行。
踢高脚球与踢足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站在木高脚排上踢足球的,不是以脚触球而是以木脚踢球。
踢高脚球与踢足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站在木高脚排上踢足球的,不是以脚触球而是以木脚踢球。
进1次门记1分。赛时为40分钟,哪队进球多取胜。
进1次门记1分。赛时为40分钟,哪队进球多取胜。
1985年,经那地文化站挖掘整理后定为高脚(高跷)球。
高脚球比赛进球、拼抢、击球、传球等动作都比较惊险,最精彩的为双方全力对打。对打只能用高脚抽打,脚尖踢人和身子推人都为犯规,竞争激烈而又有趣味,很受青少年欢迎。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来源】体育文化与历史
【学会编辑】韩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